Chapter 1

混沌審美——符碼,而非言語

審美
Aesthetic

1.1
視覺審美依據

陳右杰 我會欣賞創作者所營造的屬於自己的世界,形成具脈絡的嶄新概念、表達方式、以及難以描述的視覺語言,展現對世界的理解。最近我喜歡很ㄎㄧㄤ(荒誕、有點脫離現實感)的作品,例如 Roosje Klap 和 Mathias Schweizer 為荷蘭文學雜誌《De Gids》設計的海報。為什麼床會放在那裡?這種畫面與既有視覺經驗衝突的荒誕感受,會令我感到強烈的神秘與違和,產生時空錯置的奇異氛圍。

劉育如 當我看到前所未見的表現手法、風格或構圖時,也會有種面對未知的神秘感。全新且未被定義的視覺形式對心靈所造成的衝擊,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未知,才會想進一步理解。不易界定、不落俗套的作品,會讓我願意欣賞更長時間。

彭星凱 有時看到純粹漂亮但缺乏符號性的作品,我也不會認為那是很好的創作。符號性對我來說是「本源藝術感覺」,某種說不上來的、具排他性的情感覺察——除了它自己,任何東西都不能再是它——散發著難以明說的存在感,好像這份感受只能在與它相遇時發生。

Yaode JN 我期待看到創作中帶有掙扎。創作者有沒有曾經帶著自己完全投身於創作,可能會是我認為美的要素。如果曾經的痛苦與掙扎最終沉澱下來,這將會在他或她的生命歷程中所有作品留下痕跡,並轉化為某種審美價值,那麼我透過觀看去交換這些情感,才是有意義的。

彭星凱 幾年前我們討論過 Flume 的音樂帶著對自己身處西方強勢文化的內省,一方面享受原生環境在人類歷史上的優勢,一方面又關照現實的不平等,這種無奈也是一種很深刻的反省,即使他的創作生涯是幸運的。

Yaode JN 沒錯,他在音樂裡留下的自省,這是我很少在作品裡感受到的。而你提到的符號性,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痕跡。如果我們只是追求單純的美感或漂亮的視覺體驗,總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SOPHIE–Is It Cold In The Water? (Flume & Eprom Remix)

彭星凱 創造符號可能是人類證明自己存在的原始慾望,觀看,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作為觀眾,我有時能因為見證某些作品的發生產生近似頓悟的狀態,這種透過符號網路對個體經驗進行的重新指引,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

陳右杰 剛提到的荒誕感,我想表達的是一種像、那叫什麼⋯⋯三級片嗎?那樣的感覺,你會覺得:「哇,這怎麼會這樣做?」它有一點低俗,但又沒有到過於低俗,帶有刻意營造的廉價感。三級片經過特定的處理手法,反而變成了有趣的風格。

彭星凱 不是三級片,那叫 B 級片。三級片是像《蜜桃成熟時》那類的情色作品。

陳右杰 喔對 B 級片哈哈哈哈哈哈剛剛一時想不起來!

1.2
審美方法對生成圖像的適用性

劉育如 Midjourney 剛發表的時候,我一度覺得我們在創作中尋找的神秘感,好像很容易就被做出來。現在這種感覺變成生成式圖像直觀的標籤,反而失去了生命力。AI 生成的作品仍帶有 AI 的特徵,我不確定會不會在明天就完全不同,不過目前它的材質與肌理能被輕易看出模仿人類創作的端倪。

陳右杰 我感覺在抽象表現上,AI 似乎無法做到更細膩且精神性的塑造、或更內在的表達,讓這些圖像顯得有些空洞。我更關注創作者怎麼操縱、運用 AI 工具來建構符號;是否有某些歷史脈絡的痕跡?或者它是否被巧妙地運用進作品之中?如果只有表面形式,確實會如育如說的變成被大眾化認識的「AI 風格」,而不是藝術家獨有的表達。

Yaode JN 我其實蠻喜歡 AI 生成的圖像。正式問世之前,生成圖像沒有明確的形體或結構,很接近人類意識不清晰的狀態。那種大腦混沌時刻的畫面,AI 表現得很好。之後,不當合成(illogical composites)的詭譎感也引導出大量「後室」(Backrooms)與神秘主義作品,這些風格在生成領域都表現得很大膽。

Backrooms–First Encounter

彭星凱 這裡有兩個值得討論的例子。img.gn 的一系列圖片像是暗網和初代迷因的低畫質手機攝影,當 AI 缺陷被作者操作成觀看經驗中某種粗糙的影像類型,生成痕跡就不再直觀可見,讓不合理的場景產生極寫實的印象。

第二是肌理,Niceaunties 的風格很主流,出現在 Instagram 演算法推播的可愛貓咪、水豚的生成圖像中,也被收錄在《ELLE Decor Korea》這樣的圖鑑裡。作者選擇了東亞白髮老人、貓和水母三種固定元素,讓觀者對它超現實排列的感受高過於對肌理的判斷。

兩個案例都打造出明確的世界、品質穩定、並且快速量產;他們能讓人產生面對人類作品相同的驚異、以及近似對舊時代創作者的敬佩感。如果生成圖像的不成熟能作為創作的必要元素,那麼 AI 目前的侷限就不再是它被排除在審美體系之外的理由,就如我們現在不會把電腦繪圖的痕跡視為非人類創作的元素。

這就引出新的問題:當 AI 生成圖像擁有完整的世界觀,它是否可以符合傳統的審美標準?是否適用於我們最初討論的審美依據?

Yaode JN 現在觀看 AI 生成的圖片和人類創作的圖片,帶來的體驗所差無幾。你會看到好的作品,會被它吸引;也會看到不好的作品,覺得不值得欣賞。但 AI 確實能帶來新的視角,尤其是讓我們重新思考文化框架。AI 生成內容很容易突破文化語境與歷史脈絡的障礙,創造新的可能性。

彭星凱 我也覺得現在 AI 作品蠻好看的。我們可以預見將會有一派反對 AI 創作的論點,認為它「缺乏工藝價值」,因為審美一直以來也包括工藝審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樣的訊息持續在影響我們對圖像進行客觀判斷。當生成圖像排除工藝性,它最大的價值或將會是我們如何透過這些圖像重新認識人類與圖像的關係,讓視覺審美收束成純粹的感官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