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臨時性場域的感知組構
臨時性場域實現因地制宜的游擊,與人性和思想共生,創作者與在地住民進行著介入的演練,在固態不變的建築裡發生以社群為中心的液態場域,在慣性的生活中體驗彼此滲透的不尋常。本場講座邀請場外 OFF-SITE 創辦人鍾婕敏、姜秉汎;山冶計畫策展人林怡華,聚焦探討如何透過臨時性場域的形塑與展演規劃,融解都市空間疏離的結界,並進一步落實創作者與地方的交流,開啟文化永續的公眾行動。購票︎
曼谷藝術書展:藝術出版匯聚的創作社群
本場講座,Studio 150 與傻瓜書日創辦人以曼谷藝術書展為例,分享藝術出版作為聚攏在地文化社群的方式,如何透過舉辦書展活動召喚創作產出,並逐步形成流通市場的產業風景,以及圖形設計在其中的策略位置。
如何接收影像製作訊息
選物-時裝本地品牌的策略命脈
本場座談由造型師、NE.SENSE 主理人 Michael B. Hsieh,談論他從時尚工作中所領悟的「絕對美感」是如何養成;並分享家族經驗、本土意識與個人興趣,何以結合出獨特的宇宙觀,透過品牌實踐,在消費市場產生渲染。
世界當代平面設計
未定義‧臺灣視覺藝術新銳五人
本場講座由理事長彭星凱分享五位來自臺灣、印尼、澳門,介在 24 至 28 歲之間,活躍於臺灣藝文領域的視覺工作者與其作品,是如何以前衛、赤裸的方式,繼承了臺灣 70-80 年代的文化符碼,展開臺灣當代視覺文化的藍圖。彭星凱並以倫敦藝術家 Jesse Kanda 作為當代圖像藝術的新起點,說明當代藝術家與作品的主體互換後,藝術作品中的「宗教性」是如何產生去中心化的變革。
當代再無大師:去中心化的集體創造
本場講座由 Timonium Lake 設計師何佳興、關渡美術館館長 黃建宏,共同探討在失去思想指標的當代處境,創作者應該如何自處、如何參與一場「當下的」集體創造行動。
Tag(s):
#講談, #接納的邊界, #當代訊息現象, #圖形藝術, #教育, #P.Eon 圖形研究室, #Summer Internship 暑期培訓, #專欄, #專訪, #演講, #評論, #專案, #圖形建檔, #展覽, #會員, #俯瞰, #二〇二二, #二〇二一, #二〇二二
#講談, #接納的邊界, #當代訊息現象, #圖形藝術, #教育, #P.Eon 圖形研究室, #Summer Internship 暑期培訓, #專欄, #專訪, #演講, #評論, #專案, #圖形建檔, #展覽, #會員, #俯瞰, #二〇二二, #二〇二一, #二〇二二
Members’ Room
Copyright © 2022 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Websit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Yaode JN︎︎︎. Running on Cargo︎︎︎.
Copyright © 2022 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Websit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Yaode JN︎︎︎. Running on Cargo︎︎︎.
Copyright © 2022 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Websit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Yaode JN︎︎︎. Running on Cargo︎︎︎. Members' Room